2025年9月27日,首届微短剧研究学术论文工作坊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本次工作坊由pg电子试玩(中国)官方网站
、《新媒体与社会》(CSSCI来源集刊)联合主办。平行分论坛三围绕“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主题展开研讨。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pg电子试玩
副院长、教授陈琦,pg电子试玩(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系主任徐婧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pg电子试玩(中国)官方网站
副教授张窈主持活动。

秦红雨带来《“改形”与“造梦”:乡村房屋“改造”短视频的媒介审思》的分享,论文以德布雷思想中的媒介复杂性为切入口,审思乡村房屋“改造”短视频,考察乡村房屋作为“物质-实践-内容”三重嵌套媒介的特殊时空结构,媒介选择机制和文化语境,揭示媒介、媒介物中介过程的复杂性,为媒介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路径。

位俊达《在地叙事、内容深描与数字化传播:非遗题材微短剧的地方感建构》对非遗微短剧的在地性叙事策略展开系统剖析,围绕技艺、场景和传承人展开内容“深描”,借力数字技术搭建“虚拟体验-现实联动”的参与式框架重构地方感,通过“微短剧+”的模式为破解非遗地方性消逝困境提供了新路径,实现非遗地方感的数字化重构。

刘爽娜的最新研究《媒介社会化视角下文旅微短剧的流量转化与沉淀机制研究》依托媒介社会化理论,从流量生成、流量转化与“留量”沉淀三个维度深入探究文旅微短剧如何通过情感、文化和技术共同体,实现其可感可见的流量转化,并最终突破观看时的“瞬时流量”,形成观众深度参与共创、数字化新型仪式构建、延伸具身消费场景的留量沉淀生态。

陈晞达汇报了《文旅短剧的空间叙事如何提升观众的旅游意愿?——空间意象图式、情感共鸣和地方依恋的作用研究》一文,将意向图式理论拓展到影视对旅游的影响,结合地方依恋等概念,对28部微短剧作品进行先导性内容分析,进而探讨短剧叙事中的空间再生产方式与情感共鸣策略对受众旅游意愿的影响,阐释文旅短剧在旅游营销中的作用。

杨柳的研究《浪漫脚本与财富幻象:微短剧观看对青年价值取向与幸福感知的涵化效应》基于涵化理论,探讨微短剧观看对青年群体在婚恋、物质与财富三个维度上的价值取向影响,分析其幸福感知的建构过程,为理解青年价值取向的媒介塑造机制与社会文化影响提供实证依据。

罗佳汇报了《“文化双创”背景下历史类微短剧的内容表征、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一文,她指出,历史类微短剧具有“小体量凝练历史叙事”“价值传递叙事内容”以及“集体记忆重塑传播方式”三大核心特征,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有效应对目前作品中存在的内容同质化、扭曲历史认知等问题,将有利于激发创作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点评专家陈琦认为,上述研究选题紧扣微短剧相关的政策背景,时代意义突出,研究框架与方法科学规范,通过严谨的验证过程确保了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丰富了相关理论的应用场景。可以适当丰富文献来源,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度,不断下钻,进一步提升观点的创新与结论的指向性。

徐婧指出,相关研究展现出广阔的理论视野与很强的学理性,若能适当拓展数据获取方式,进一步强化理论桥接的紧密性,并深入思考援引概念的跨学科适用性,将能够进一步提升理论成果对微短剧产业发展和新兴文化业态建构的指导价值。
文字:李彤钰 杨欣含
图片:安风 赵越